铁马豪情的日子-第27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 / 历史地区:大陆年份:2023

导演:周友朝 / 金皓

演员:迟蓬 / 王辉 / 刘若谷 / 啜妮 / 曹云金 / 郑卫莉 / 娜仁花 / 谢园 / 鲁诺 / 马亮 / 王砚辉 / 信鹏 / 敖杨 / 刘威 / 徐僧

在线播放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线路2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第45集

剧情预览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北京西南的古镇长辛店,年轻贫寒的机车厂工人康本善梦想“当大工匠,修最难的机器,造最好的火车”。在党组织的引导下,他与王冉秋、王森、吴世驹等进步分子一起团结工人力量成立工人俱乐部、护送罢工捐款、保护技术骨干、反抗日军侵略、抓捕国民党特务等,并在与各派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建国后,他与王冉秋作为二七机车厂的工程师伉俪,为新型机车研制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了真正的“大工匠”。

影迷评价

  • 来自网友【danny90】的评论剧情特别散,完全靠时间推动发展,忙忙碌碌几十年,造的火车也没见着,抗战也很初级。只算是普通百姓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吧。 时间横跨超二十年,但没拍出时间流逝的感觉,没有人物成长和变化
  • 来自网友【娱乐圈梗姐】的评论由周友朝、金皓执导,王雷、袁姗姗领衔主演,刘佩琦、毕彦君、刘威、谢园、梁天、娜仁花、迟蓬、曹云金、徐僧主演的年代史诗剧《铁马豪情的日子》已于8月5日在北京卫视与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该剧康本善、王冉秋等在北京西南长辛店古镇最底层“口”和“缝”里成长起来的长辛店铁路工厂工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实现自己“当大工匠,修最难的机器,造最好的火车”梦想的故事。作为一部年代史诗剧,该剧选取了一段比较小众且复杂的历史书写。从20世纪初期张勋复辟开始写起,直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迅速崛起、触底反弹的时期。而在视角上,该剧从铁路工人的视角切入,因为工人从地位低下到翻身做主人的过程是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显著特征。在地点上,选取北京长辛店作为背景也具有独特寓意,因为长辛店是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孕育之地。因此,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铁马豪情的日子》都具有绝对的典型性,观众在进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在剧中回望历史脉络,感受党的力量,工人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大时代下的工匠群像对于年代历史剧来说,人物往往要放置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书写,但本质上书写的是不是时代,还是“人”。脱离了小人物的时代剧,会写得空泛,观众在感受时代洪流与风云变幻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因此,年代剧若想要写好,关键在于写好人,使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相勾连。《铁马豪情的日子》立足的是一群地位低下的铁路工匠,而时代背景则是从张勋复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始写起。那个时候,共产主义的革命种子刚刚开始萌芽,有不少进步青年开始暗戳戳地反对复辟帝制,宣扬先进思想,康本善(王雷 饰)、王冉秋(袁姗姗 饰)就是这样的一群进步青年。但也有一些没有文化又性格软弱的人,时代怎么变他们都能适应,趋附于权贵,比如康本善和王冉秋的父母。都说时代造英雄,但该剧并没有将视点聚焦在毛泽东、蔡元培等伟人身上,即便他们也的确在剧中出现了。而是将主人公设置为一群在历史上无名无姓的工人身上,赋予了他们鲜活的性格特征,他们既是鲜活的个体,也是整个时代工人阶级的代表。康本善、王子辰、万承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他们也是长辛店机车厂的工人。康本善是一个思想向上又有聪明才智的人,他虽然在“缝”里长大,出身贫寒,但是却有大志向。剧集一开始便是张勋复辟的时期,康本善等人负责看守慈禧太后设计的龙车,但是三个青年却开始吹起了牛,万承顺撺掇康本善和王子辰两个人向龙车撒尿,但是王子辰比较怂,康本善却真要脱裤子。简简单单的一场戏便将三个人的性格暴露无遗,康本善是有一股子虎劲儿的,有大志向,能干大事儿,从小跟在“口”里长大的富家女王冉秋青梅竹马,也经常听王冉秋给他上课,教他认字,所以算是三个人里比较有文化和远见的。他瞧不起张勋复辟,也不支持张勋复辟,敢在龙车上撒尿便外化了自己的潜意识,而后辫子兵逼迫三个人开龙车,这明显是让三个人支持张勋复辟,康本善由于拒绝了辫子兵的命令而险些遭遇枪毙,但是他又侥幸逃脱,幸运的背后是他的勇气和巧妙化解危机的智慧。再看王子辰,他虽然善良,但是没什么主见,作为王冉秋的哥哥,他也是出身富贵,却一点富家公子的样子都没有,在工厂干活时经常被欺负,还要康本善保护他。他有点怂、有点呆,却是一个老实人,傻人有傻福,他也娶了自己最喜欢的姑娘。万承顺跟两个人并不是一路人,他没有二人那么善良,从他撺掇两个人在龙车撒尿就能看出来,他有点蔫坏。后来他又为了在工厂的地位答应了工厂监工贾大泡的要求,断了邓长同一条腿,并且自己会功夫这件事情迟迟不说,害自己的好兄弟康本善锒铛入狱。而后事情败露,他又为了保命投入邓长同门下帮他做事情,也换了自己暂时的平步青云。三个人的个性截然不同,观众对三个好兄弟日后的人生走向也有多方猜测。再说王冉秋,作为主角团里的唯一女性,王冉秋是一位进步女学生,在北大就读,学习新思想,在张勋复辟期间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对抗。在她的影响下,康本善逐渐向党的思想靠拢,也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工匠。本剧通过塑造这群生动鲜活的工匠群像,带出时代的洪流与发展,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展现中国工业逐渐崛起,中国工人的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然而在情节与时代的结合方面,实际上该剧并没有完全聚焦,尤其是在爱情戏的书写上,不免落入了以往长篇家庭伦理剧的俗套。多角恋情,不免落俗该剧除了重点书写了康本善、王子辰、万承顺三位主人公的命运之外,感情戏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冉秋、玉兰两位女性虽然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但也对主人公的命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剧集开头,情节便铺垫了王冉秋、康本善与玉兰的三角恋,不过玉兰和王冉秋并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观众很容易便看出来,王冉秋和康本善是两情相悦,而玉兰虽然和康本善门当户对,两家父母似乎也“默许”了这段婚事,但是康本善自己并不同意,甚至躲着玉兰。但是接下来的几集里,王子辰和万承顺又同时喜欢了玉兰,两个人甚至大打出手,王子辰还因为和万承顺赌气分心,摔断了机车厂的链条,被贾大泡胖揍了一顿。之后从第三集到第六集都在将郑玉兰、王子辰和万承顺的三角恋,还夹杂着郑玉兰对康本善的情感。在这三集中,大时代的背景似乎缺席了,观众感受不到时代的因素,这样的多角恋放在任何一个时间地点似乎都成立。几个人的情感走向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关系也不大,他们的阻碍并不是自由恋爱与封建社会之间的矛盾,父母倒是支持他们的决定,除了王冉秋的父母一直觉得康本善配不上自己家闺女。最后王子辰得到郑玉兰是因为王家抢先一步准备了彩礼上门提亲,而郑玉兰最后选择王子辰也是因为对康本善心灰意冷。王冉秋为了不让康本善影响自己哥哥王子辰的婚事,于是让康本善前去和郑玉兰说清楚,这才使郑玉兰最后选择了王子辰。这段多角恋情节结束后,时代的齿轮才继续向前发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王冉秋深受李大钊思想的启发,还鼓励康本善和自己一起参加法语班的学习,将来一起去法国学习新技术。爱情戏与时代的融合在王冉秋和康本善的感情上有所体现,但是之前的多角恋情节却有点拖沓节奏,与整个时代的调性割裂了。京味剧《铁马豪情的日子》由王之理编剧,这位编剧编写了《傻春》《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鼓楼外》等京味剧,且每一部都韵味十足,收视不俗。观众总能在剧中感受着北京人的生活,也感受着北京的时代变迁。虽然在方言剧里,京味剧算是比较让观众能够接受的,因为北京话最接近普通话,观众没有收听壁垒,而北京人的生活虽接地气,却也颇具特色,局气的北京人、家长里短的生活,最让观众喜闻乐见。但是京味剧毕竟小众,如此小众的题材却能部部收视不俗,这其中少不了制作团队的匠心诚挚,当然更多的是立足于内容。首先,京味剧写的是人性的至善至美。都说老北京人局气,京味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善良、大气、有大局观的人,比如《铁马豪情的日子》里的康本善,在为人上懂得知恩图报,因为邓长同曾经在自己落难时救了自己,因此一直以来都视他为大哥,在做事上,他有不拘小节,即便在参加完法语班后得知自己没有被选中去法国,却也效仿毛泽东留守祖国大后方,这份心胸让人敬佩,也预示着他将来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其次,京味剧写的是烟火气。京味剧之所以接地气就是因为人间烟火,不似偶像剧那样都在表现纸醉金迷,《铁马豪情的日子》讲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老百姓也有“口”和“缝”的区别,但都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京味剧很注重运用北京的语言,《铁马豪情的日子》的台词都非常正宗,除了用“口”和“缝”来表示住宿条件,进而表示了男女主家庭阶级的差异以外,也有许多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输出,比如北京人管包子饺子叫“馅儿”,这些北京话都带给了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再者,王之理的京味剧总是写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而且他很喜欢描写年代里的行业剧。比如《正阳门下》的古董行业,《鼓楼外》的木匠行业,还有《铁马豪情的日子》里的铁路行业,不得不慨叹王之理的阅历之丰富,对与北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但实际上,京味剧最重要的是对北京文化的输出,传播的是北京人的精气神和正能量。时代是人所塑造的,是这些各行各业的匠人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因此,当观众们看《正阳门下》、《鼓楼外》和《铁马豪情的日子》的时候,看的不仅是时代变革、社会变迁,更是人物的成长与命运的跌宕,也是中国“人本”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的植入。表达这样的主题、书写这样的故事是编剧的自觉,而鼓励这样的作品,呼吁更多这样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则是整个文艺行业的自觉。
视频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负责存储,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地图